人们有个表示烦躁的口头禅:“烦死了”。从心理学与脑科学分析,容易烦躁实质上是一种类似于脑损伤引起的后遗症的行为或情绪,对人类健康极为不利。很容易出现烦闷情绪的人。有下列症状或行为的危险系数也较高:抑郁、焦虑、药物成瘾、酗酒、沉湎赌博、饮食失控、敌意、发脾气、社交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工作能力低。
极容易觉得烦躁的人,在怎么让自己开心方面的能力往往较差,因此,他们只好通过滥用药物之类的行为来麻醉自己。药物滥用行为往往发生在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如果不用药物,他们也会想办法放纵自己。在青春期,这种情形尤其容易发生,因为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会把成年人应对烦躁的各种办法混为一谈。因此,烦躁情绪会变成人类寻找感情寄托的终身根源。可是,如果那些药物瘾君子能够学会如何应对自己的烦躁情绪,他们烦躁情绪复发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从更高层次的能力水平看,注意力是否能够集中,或能否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工作,对是否容易产生烦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那些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的人也更容易产生烦躁情绪,那些在注意力持久性测试中得分较低的人也一样,而那些大脑受过伤,或者容易走神者亦然(例如开车时出现无意识转向,或者把牛奶错放在碗柜里面等)。
实际上,对注意力的直接操纵也容易让人产生烦躁情绪,这就表明,我们之所以觉得事物很烦人,可能是因为这些事物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需要全神贯注的缘故。有个术语,叫做“流心理学”,就认为一个人若能全神投入到工作中,能够锲而不舍,并且享受工作的乐趣,那是因为他的能力正好能够应对所面对的挑战的缘故。
下一篇:如何“松绑”紧张的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