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海德提出了一个P-0-X模型,P代表个全、O代表他人、X另一个对象。它们有两种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海德指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个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所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失调认知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失调的认知成分多于协调的认知成分,则认知失调的程度越大。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4个原因:
逻辑的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三)社会交换论
它认为: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可以从事哪些岗位呢?
下一篇:心理咨询师应当从什么方面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