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 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2)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 认知者的情绪
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获得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⑴加法模式⑵平均模式⑶加权平均模式⑷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⑷投人所好。
上一篇:心理学解析: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下一篇: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