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于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X鞘背面無毛,干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X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X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產廣東、海南。
采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扎成束,陰干。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卷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 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干。前者稱“散竹茹”,后者稱“齊竹茹”。
【制法】
竹茹: 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團。
姜竹茹: 取凈竹茹,照姜汁炙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
《全國中草藥匯編》---姜竹茹:取生姜,搗碎,加水少許,壓榨取汁,將姜汁灑于竹茹上,拌勻,用小火微炒,取出,晾干即得(每100斤,用生姜10斤)。
【性狀】本品為卷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眼,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