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rbyzp"></th>

      <rp id="rbyzp"><ruby id="rbyzp"></ruby></rp>
      <progress id="rbyzp"></progress>
      孫德藥材網
      手機端
      首頁 > 中成藥>詳情

      如何自查自己是不是腎虛?

      來源: admin 發布于:2021-07-21 21:56:47

      腎虛分為4種,腎陽虛、腎陰虛、腎氣虛、腎陰陽兩虛。

        腎陽虛:(俗稱命門火衰)則有陽虛的臨床表現: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長、面色晃白、性欲減退、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遲。

        腎陰虛:(俗稱腎水不足)除有腎虛的表現外還有陰虛的臨床表現:如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干舌燥、尿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腎氣虛:氣短自汗、倦怠無力、面色晃白、小便頻多、遺精早泄、舌苔淡白、脈細弱。

        腎陰陽兩虛:則有五心煩熱、盜汗或自汗、四肢發涼、遺精失眠、多夢、舌紅無苔、脈細數或舌淡苔白、脈沉遲。

      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緩解痿證?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您好!您說的癥狀符合中醫“痿證”的范疇,您可以參照下面的內容進行調理、治療。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痿,同萎,猶如草木枯萎不榮。臨床以下肢痿弱較為常見,亦稱“痿躄”?!败L”,指足弱無力,不能任地。

      西醫學中神經系統和肌肉損害引起的肢體弛緩性癱瘓,如多發性神經炎、急性脊髓炎、運動神經元疾病、進行性肌萎縮、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后遺癥等,具有痿證特征者,均可參考本篇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凡外感溫熱邪毒,內傷情志、飲食勞倦、先天不足、房事不節、跌打損傷以及接觸神經毒性藥物等,均可致使五臟受損,精津不足,氣血虧耗,肌肉筋脈失養,而發為痿證。

      一、病因

      1.溫熱犯肺

      溫邪上受,熱毒壅肺,或熱病后期,余熱未清,邪熱耗灼肺津,不能輸津于皮毛,潤澤五臟,以致四肢筋脈失養,痿弱不用。此即《素問·痿證》所云:“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p>

      2.水濕(熱)浸漬

      久居濕地,水中作業,冒雨涉水,而致濕邪侵襲,郁而化熱;濕熱浸淫,阻滯經脈,營衛運行不利,肌肉筋脈失養,發為痿證。如《素問·痿論》曰:“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著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皾駸岵蝗?,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p>

      3.飲食毒物所傷

      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損傷脾胃,濕自內生,濕積蒸熱,濕熱浸淫筋脈,漸而成痿。如《癥因脈治·內傷痿證》云:“脾熱痿軟之因,或因水飲不謹,水積熱生;或因膏粱積熱,濕熱傷脾……故常痿軟?!薄皾駸狃糗浿?,時令之濕熱加臨,肥甘之濕熱內積,或濕熱中于皮膚,傳舍經絡,濕熱傷筋,則弛長為痿矣?!贝送?,服用或接觸毒性藥物,損傷氣血經脈,經氣運行不利,脈道失暢,亦可致痿。

      4.久病勞欲

      素體虧虛,久病不愈,或勞役太過,房事不節,以致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乏源;或肝腎虧損,精血虛耗,筋脈肌肉失養,肢體痿弱不用。如《醫宗必讀·痿》云:“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行,故足痿不用也?!薄端貑枴ゐ粽摗分^:“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p>

      此外,若情志失調,五志化火,上爍肺金,肺津失布,不能灌溉五臟,五臟之陰日耗,肢體失養,亦可發生痿證。

      5.跌仆瘀阻

      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新血不生,經氣運行不利,肢體失其滋潤濡養,發為痿證。

      二、病機

      本病發病總由津液、氣血、精髓虧耗,不能濡養肌肉、筋脈所致。津液、氣血、精髓由后天水谷精微所化生,為臟腑、肢體、筋脈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津液能濡養肌膚,濡潤關節、筋脈;氣血能營養臟腑,灌溉四肢百骸。若濕熱毒邪犯肺,肺受熱灼,耗傷津液,則肌膚筋脈失其濡養,可致手足痿弱不用;或因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脈失于濡養,以致肢體痿軟無力。精血同源,互為轉化相生。精藏于腎,腎主骨,生髓;血藏于肝,肝主筋。若久病體虛,勞欲太過,肝腎精血虧損,不能濡養筋骨,皆可導致骨弱筋軟無力。

      一般而言,本病以熱證、虛證為多,虛實夾雜者亦不少見。外感溫邪、濕熱等病邪形成的痿證,病起之時,因邪熱偏重,陰津耗傷不甚,故屬實證。若邪留不去,久必傷正。如溫熱病邪在肺,每易耗傷肺胃津液;濕熱留注,則易耗傷肝腎陰血。終因津液、氣血、精髓嚴重虧耗,病情由實轉虛,表現為虛實夾雜證,常見虛多實少,以虛為主。此外,由于痿證與津液、氣血的輸布失調有關,故可產生津凝成痰,血滯為瘀,夾痰夾瘀之變。如熱灼津液,每易煉液成痰;氣血虧虛,運行不暢,又可血郁成瘀等。

      病變臟器關系到肺、脾(胃)、肝、腎,但以肝腎為主。痿證病緣津液、氣血、精髓虧虛,不能濡養肌肉筋脈所致。而津液、氣血、精髓又賴肺、脾(胃)、肝、腎的生成敷布,通過脾胃的生化、肺的布散、肝腎的藏收,相互協調為用。但重點在于肝腎,因肝藏血,腎藏精,本病遷延日久,勢必損及肝腎,耗傷精血,而致肌肉消瘦,筋骨痿弱不用。

      【診斷與病證鑒別】

      一、診斷依據

      1.以肢體筋脈弛緩不收,軟弱無力,甚則癱瘓為主要臨床特征,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縮。

      2.由于肌肉痿軟無力,可有瞼廢、聲嘶低喑、嗆咳、抬頭無力等癥狀,甚則影響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發病前有感冒、腹瀉等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經毒性藥物接觸史或家族遺傳史。

      二、病證鑒別

      1.偏枯

      偏枯即指中風,多由風痰瘀阻經絡所致。病見一側上下肢偏廢不用,手足拘急,久則患肢肌肉枯瘦。而痿證系外感溫邪或濕熱之邪,或內傷飲食不當,久病勞欲,使津液、氣血、精髓虧耗,筋脈失于濡養而致。癥見肢體痿軟不用,肌肉萎縮,以兩下肢為多見。

      2.痹證

      痹證亦有關節活動障礙,肌肉萎縮,但痹證多由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痹阻于經絡關節之間,而致骨節重著、麻木、疼痛,部分病人因痹證日久,瘀痰互結,導致骨節畸形、腫大,活動障礙,嚴重者發展為肌肉萎縮。但痹證有明顯的疼痛癥狀,痿證則無疼痛,而以肢體軟弱無力、肌肉萎縮、活動障礙為主癥。

      三、相關檢查

      痿證與西醫學中神經肌肉系統的許多疾病有關。檢測血液中血清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乳酸脫氫酶、醛縮酶、肌酸磷酸肌酶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鑒別痿證肌肉萎縮的病因。測定血中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增加,對神經、肌肉接頭部位疾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腦脊液檢查、肌電圖檢查、肌肉活組織檢查等,有助于對與痿證有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

      【辨證】

      一、辨證思路

      本病辨證重在審察虛實,辨明所病臟腑。痿證初病多實,內傷久病多虛。虛證和實證每多兼夾。若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較快,初起見發熱等外感癥狀,肢體不用而肌肉萎縮不明顯,伴有拘急、麻木、疼痛,因濕熱、痰瘀所致者多屬實證;若起病緩慢,經久不愈,肢體弛緩不痛,肌肉痿瘦明顯者多為虛證。實證中如見病初發熱者,或低熱未退,伴口干,脈細數者,多屬肺熱傷津;如下肢痿軟,有感受濕邪等病史,伴舌苔黃膩,脈滑者,多屬濕熱浸淫。若肢體痿軟,伴有麻木不仁,肌膚甲錯,肌肉疼痛者,多屬血瘀之證。虛證中如以肌肉萎縮,納少便溏為主癥者,多屬脾胃虛弱;以腰脊酸軟,頭昏眼花為主者,多屬肝腎虧虛。

      二、證候

      1.肺熱津傷證

      癥狀:發病急,病起可有發熱,頭痛身疼,咳嗽,數天后熱退,疼痛漸緩,而出現肢體軟弱無力,皮膚干燥,心煩,口渴,咳嗆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黃赤,大便干燥,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燥熱傷肺,肺不布津,筋脈失養。溫熱燥邪,侵犯肺衛,肺失宣肅,故發熱,頭痛,咳嗽;熱淫肌腠,則全身肌肉疼痛;邪熱雖已減退,但因肺津胃液耗傷,津液不能敷布以濡養筋脈肌膚,故肢體痿軟,皮膚干燥;津不上承,則口燥,咽干嗆咳;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細,均為邪熱傷津耗液之征。

      2.濕熱浸淫證

      癥狀:起病較緩,逐漸出現肢體困重,痿軟無力,尤以下肢或兩足痿弱為甚,肢體微腫,手足麻木,捫及微熱,喜涼惡熱,或發熱,胸脘痞悶,小便赤澀熱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濕熱浸淫,壅遏經脈,氣血阻滯,營衛受阻。濕熱浸淫肌膚,留注經脈,氣血阻滯,故見肢體痿軟無力;濕性趨下,故以下肢不用為多;濕熱壅滯筋脈,則局部有熱感,喜涼,或有發熱;濕熱中阻,則見胸脘痞悶;濕熱下注,則小便短赤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之征。

      3.脾胃虛弱證

      癥狀:起病緩慢,肢體軟弱無力逐漸加重,肌肉萎縮、瘦削,神疲肢倦,少氣懶言,納呆便溏,面色浮白或萎黃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證為脾虛不健,生化乏源,氣血虧虛,筋脈失養。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不能充養肢體、筋脈,故肢體痿軟,肌肉痿瘦逐漸加重;脾虛氣弱,健運失司,則神倦氣短,納少便溏;氣虛不能運化水濕則面浮;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為脾氣虛弱之征。

      4.肝腎虧虛證

      癥狀:起病緩慢,漸見肢體痿軟無力,尤以下肢明顯,腰膝酸軟,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漸脫,伴有眩暈,耳鳴,舌咽干燥,遺精或遺尿,或婦女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肝腎虧損,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肝腎虧虛,精血不能濡養筋骨筋脈,漸致成痿;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精髓不足,則腰脊酸軟,兩膝無力,肌肉消瘦,脛骨顯露;精血虧虛,不能上注耳目,則耳鳴,目眩;腎虛固攝無權,而見遺精,遺尿;肝腎虧虛,沖任失調,故月經不調;舌紅,脈細數均為肝腎虧虛之象。

      【治療】

      一、治療思路

      痿證的治療,總以扶正補虛為主。肺熱傷津者,宜清熱潤燥;肝腎虧虛者,宜滋養肝腎;脾胃虛弱者,宜益氣健脾;氣血瘀阻脈絡者,宜益氣活血。如有虛實兼夾者,又當兼顧之。

      二、基本治法

      1.清熱潤燥,養陰生津法

      適應證:肺熱津傷證。

      代表方:清燥救肺湯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麥冬、北沙參、生甘草益氣養陰;阿膠、炒胡麻仁養血潤燥;生石膏、杏仁、霜桑葉、炙枇杷葉清熱宣肺。

      加減:若身熱未退,高熱口渴有汗,可重用生石膏,加金銀花、連翹、山梔子、知母以解毒祛邪,清氣分之熱;咳嗽痰多,加瓜蔞、桑白皮、川貝母清熱化痰;咳嗆少痰,咽喉干燥,加桑白皮、天花粉、蘆根潤肺清熱。若身熱已退,兼見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口干咽干較甚,此胃陰亦傷,宜用益胃湯加石斛、薏苡仁、山藥、麥芽補脾養胃。

      2.清熱利濕,通利經脈法

      適應證:濕熱浸淫證。

      代表方: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前方清利下焦濕熱,用于濕熱留注筋脈之痿躄;后方以清利濕熱為主,佐以補腎通脈,用于濕熱內盛,兼見虛火之痿證。

      常用藥:蒼術、黃柏燥濕清熱;萆薢、防己、澤瀉、薏苡仁滲濕分利;蠶砂、木瓜、川牛膝、五加皮利濕通經。

      加減:濕邪偏盛,胸脘痞悶,肢重且腫,加厚樸、茯苓、枳殼、陳皮理氣化濕;夏令季節,暑邪夾濕,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濁祛濕;熱邪偏盛,身熱肢重,小便赤澀熱痛,加忍冬藤、連翹、蒲公英、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濕熱傷陰,兼見兩足焮熱,心煩口干,舌質紅或中剝,脈細數,可去蒼術,加龜板、玄參、麥冬、石斛、生地養陰生津;熱象不顯,局部有冷感,去黃柏,加桂枝溫經通脈。若病史較久,兼有瘀血阻滯,肌肉頑痹不仁,關節活動不利或有痛感,舌質紫暗,脈澀,加丹參、雞血藤、赤芍、當歸、桃仁活血化瘀;若濕邪未去而營陰已傷,則宜兼施清養,可選用清燥湯健脾益氣利濕,或用清暑益氣湯益氣清熱。

      3.補中益氣,健脾升清法

      適應證:脾胃虛弱證。

      代表方:參苓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前方健脾益氣化濕,用于脾胃虛弱,健運失常,水濕內盛者;后方健脾益氣升清,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者。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山藥、扁豆、蓮子肉、甘草、大棗補脾益氣;薏苡仁、茯苓、砂仁、陳皮健脾理氣化濕;升麻、柴胡升舉清陽。

      加減:脾胃虛弱者,每易兼夾食積,治當結合運化,導其食滯,酌佐谷麥芽、山楂、神曲;氣血虧虛,面色萎黃無華,重用黃芪、黨參,加當歸、阿膠養血;氣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暗,脈澀,加丹參、川芎、川牛膝活血化瘀;肥人痰多或脾虛濕盛者,可用六君子湯加減。

      4.補益肝腎,滋陰清熱法

      適應證:肝腎虧虛證。

      代表方:虎潛丸加減。

      常用藥:狗骨、杜仲、懷牛膝壯筋骨利關節;熟地、龜板、知母、黃柏填精補髓,滋陰清火;鎖陽溫腎益精;當歸、首烏、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和胃,防滋膩呆滯。

      加減:病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陽痿早泄,小便清長,婦女月經不調,脈沉細無力,不可過用寒涼以伐生氣,宜去黃柏、知母,加仙靈脾、鹿角霜、紫河車、附子、肉桂溫腎助陽,或服用鹿角膠丸;面色無華或萎黃,頭昏,心悸,加黃芪、黨參、首烏、龍眼肉、雞血藤、當歸補氣養血通絡;腰脊酸軟,加續斷、補骨脂、狗脊補腎壯腰;熱甚者,可去鎖陽,加功勞葉、白薇、丹皮清瀉虛火。

      三、復法應用

      1.益氣健脾,清化濕熱法

      適應證:脾虛濕熱內阻證。癥見肢體痿軟無力,晨輕暮重,肢體困重,甚則肌肉萎縮,胸悶食少,身熱不揚或汗出不解,口渴多飲,痰黃難咳,小便赤澀熱痛,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代表方:六君子湯合三仁湯加減。前方益氣健脾化濕,用于脾胃虛弱,健運失常者;后方清熱利濕,宣暢氣機。

      常用藥:黨參、薏苡仁、茯苓、白術健脾益氣化濕;白蔻仁、砂仁芳香化濕和中;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利濕;半夏、厚樸辛苦性溫,行氣化濕。

      2.益氣養血,化瘀通絡法

      適應證:氣虛絡瘀證。癥見久病體虛,四肢痿弱無力,肌肉瘦削,肌膚甲錯,手足麻木不仁,活動時肌肉隱痛不適,或拘攣疼痛,舌萎不能伸縮,舌質暗淡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青筋顯露,脈細澀。

      代表方:圣愈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前方即四物湯加人參、黃芪,功能益氣養血,用于氣血虧虛,血行滯澀,經脈失養;后方補氣活血通絡,用于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經脈瘀阻證。

      常用藥:人參、黃芪補氣;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雞血藤養血和血;川牛膝、地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脈。

      加減:手足麻木不仁,加炙僵蠶、炙全蝎、膽南星、蜈蚣搜風化痰通絡;下肢痿軟無力明顯,加杜仲、鎖陽、桑寄生補腎強筋壯骨;若見肌膚甲錯,形體消瘦,為瘀血久留,可加炮山甲、三棱等破血行瘀,或用圣愈湯送服大黃[[!NFAE6]]蟲丸,補虛活血,以丸圖緩。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石斛、懷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肺熱傷津痿證。

      (2)大麥(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濕熱浸淫痿證。

      (3)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麥蒸熟,焙干為末,大麥粥和為丸,每日3次,每次7g,米飯送服,治肝腎不足痿證。

      2.常用中成藥

      (1)虎潛丸: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痿證。用法與用量:每次6g,每日2次,淡鹽湯送下。

      (2)三妙丸:功能與主治:燥濕清熱。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下肢痿弱無力,沉重或肢體痿廢。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3次。孕婦慎用。

      (3)木瓜丸:功能與主治:祛風散寒,活絡止痛。用于風寒濕痹痿所致的四肢麻木,周身肌肉疼痛,腰膝無力以及步履艱難等。用法與用量:每次5g,每日2次。孕婦禁用。

      (4)河車大造丸:功能與主治:大補陰精氣血,益腎補肺清熱。用于虛損勞傷,筋骨痿軟,咳嗽潮熱,形體消瘦,腰膝酸軟等癥。用法與用量:水丸每次6g,蜜丸每次9g,每日2次。

      (5)參苓白術丸:功能與主治:補氣健脾,和胃滲濕。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痿弱不用,食滯腹瀉,脘腹脹滿,少氣無力,形體消瘦。用法與用量:每次6~9g,每日2~3次。

      五、臨證勾要

      1.關于“治痿獨取陽明”

      《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則。陽明指胃而言,“獨取陽明”意即治療痿證當重視調治脾胃,包括健脾益氣、益胃養陰和清化陽明濕熱幾方面的含義?!端貑枴ゐ粽摗分赋觯骸瓣柮髡?,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狈沃蛞簛碓从谄⑽?,肝腎精血亦有賴于脾胃的運化。若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不足,肌肉筋骨失養,則肢體痿軟,不易恢復。所以凡屬胃津不足者宜益胃養陰,脾胃虛弱者應健脾益氣,使脾胃功能健旺,飲食得增,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轉旺,筋脈得以濡養,有利于痿證的恢復。若為濕熱浸淫致痿,多與脾胃濕熱相關,治療重點在于清化陽明濕熱。故不論是選方用藥,還是針灸取穴,都須重視“獨取陽明”的原則。但不能單純以“獨取陽明”為法,臨證還應辨證治療。

      2.治痿慎用風藥

      《丹溪心法》指出:“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薄毒霸廊珪芬嘀赋觯骸梆糇C最忌發表,亦愁傷陰?!本鶑娬{了治療痿證應慎用辛散祛風之劑。因為痿證多屬虛證,即使實證亦多偏熱,如燥熱傷肺、濕熱浸淫等,而治風之劑,皆系發散之品,若誤用風藥治療,易燥傷陰血,釀成不良結局。當然,若系病之初期,溫燥之邪侵犯肺衛,并有表證,也當酌情使用辛涼透表之品,如桑葉、金銀花等。

      3.瀉南補北法治痿證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又稱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朱丹溪謂之“瀉南方、補北方”,因南屬于火(心),北屬于水(腎),故本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之證。痿證的主要病變機制為津液、精血的虧損,不能濡養筋脈,同時往往夾雜燥熱、濕熱病邪。此時清熱當與養陰兼顧,忌苦寒燥烈太過,否則極易傷陰。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重視補益脾腎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痿證的主癥為肌肉、筋骨痿軟無力,故發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脾腎虧虛是其發病本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腎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生髓,脾腎互資相濟,令氣血陰精充旺。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感受外邪,均可致氣血津液不能潤養筋脈,使宗筋弛縱無力,甚至痿廢。故周仲瑛教授治療痿證十分重視調補脾腎。補脾推崇參苓白術散,補氣運脾化濕;補腎擅用血肉有情之品,常用龜板、紫河車、阿膠、鹿角等補精益髓。

      2.風藥應用

      歷代醫家認為治痿慎用風藥,大抵因治風之劑,皆為發散風邪、開通腠理之藥,若誤用之,陰血愈傷,釀成壞病。但周仲瑛教授認為,痿證以虛為主,但并非無風象,如痿證患者常兼“肌肉跳動”一癥,實即陰虛風動之象?!吨T病源候論·風身體手足不隨候》指出:“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谷之氣,以養身體四肢。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谷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而風邪在經絡,搏于陽經,氣行則遲,關機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庇纱丝梢?,風邪除可致“痙”、“痹”外,亦可致“痿”。故周仲瑛教授主張慎用風藥不等于斷不可用風藥。痿證患者見有肌肉跳動等風動之象時,可適當配用蜈蚣、全蝎、烏梢蛇、煅牡蠣等息風藥。

      3.馬錢子的應用

      馬錢子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但如超量使用易致中毒。馬錢子有毒成分是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對脊髓后角細胞均有興奮作用,但過量使用可引起肌肉強直性痙攣,抑制呼吸中樞,最終因窒息或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馬錢子有毒,但若運用適當,則可化害為益。痿證的常見癥狀是肌肉無力,馬錢子過量所致的四肢抽搐強直、牙關緊閉與肌肉松弛相反,因此可利用馬錢子的這種藥性來治療肢體痿軟無力。當然,由于此藥有毒,未經炮制毒性更大,不宜生用,必須經過炮制后方可入藥。馬錢子用量十分有講究,量過少,無濟于事;量過大,又易中毒。周仲瑛教授經過多年探索研究,制成復方馬錢子膠囊,服用時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一旦出現中毒跡象即減量,可有效地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湯丸合用又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

      二、驗案舉例

      邵某,女,28歲。

      初診(2002年7月16日初診):患者2月下旬出現兩目睜眼費力,咀嚼困難,肢軟無力,經上海長海醫院確診為“重癥肌無力”。用新斯的明治療,病情一度穩定,但停藥后病情復作,右目斜視時有復視現象,有時肌肉跳動,舌質紅,苔黃,脈細滑。證屬脾腎雙虧,虛風內動,氣血不能灌注外榮。治當脾腎雙補,益氣養血,息風通絡。藥用:潞黨參15g,生黃芪30g,當歸12g,生白術15g,炙甘草5g,炙黃精10g,枸杞子10g,川石斛12g,川斷15g,炒杜仲15g,大熟地10g,仙靈脾10g,炙僵蠶10g,烏梢蛇10g,炒白芍12g,葛根15g,煅龍骨(先煎)20g,煅牡蠣(先煎)25g,雞血藤15g。每日1劑,常法煎服。另:復方馬錢子膠囊,0.3g×100片,每次1片,每日2次,吞服。

      二診(2002年9月9日):連續服上藥40余劑,自覺癥狀稍有改善,但仍見四肢無力,肌肉經常跳動,頸軟,抬頭困難,舌質偏紅,苔黃,脈細。頑癥須守方繼求,擊鼓再進。藥用:潞黨參20g,生黃芪40g,當歸10g,生白術15g,制黃精10g,大生地10g,大熟地10g,雞血藤20g,仙靈脾10g,巴戟天10g,川斷20g,川石斛12g,炙蜈蚣3條,炙全蝎5g,烏梢蛇10g,煅龍骨(先煎)20g,煅牡蠣(先煎)25g,葛根15g,紅花10g,片姜黃10g,懷牛膝12g。每日1劑。復方馬錢子膠囊原量繼服。

      三診(2002年11月11日):服用上藥2個月,行路已有力,臨晚腹脹多氣,勞累后肌肉跳動,部位不定,舌質暗紅隱紫,中裂,苔黃薄膩,脈細。藥效已見,當乘勇追擊。上方加南北沙參各12g,千年健15g,土鱉蟲5g,炙僵蠶10g,改生黃芪50g。馬錢子膠囊按原法服用。

      四診(2003年1月20日):服上方3個月余,肌肉跳動不顯,四肢活動較難,腹脹矢氣稍多,尿赤較頻,腰不酸,舌質紅,苔黃,脈細。9月9日方加千年健15g,土鱉蟲5g,炙僵蠶10g,晚蠶砂(包煎)10g,大腹皮10g。

      五診(2003年3月24日):肌痿,經治四肢逐漸有力,舌質暗紅,苔黃,脈細弦。9月9日方改生黃芪50g,加土鱉蟲6g,晚蠶砂(包煎)10g,大腹皮10g,千年健15g。21劑。另:復方馬錢子膠囊,原法繼服。

      按:此例患者脾腎雙虧,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肢體經脈失于濡養,以致虛風內動,氣血不能灌注外榮。治擬脾腎兩補,養陰潛陽息風。方取圣愈湯、當歸補血湯健脾益氣養血,方中重用黃芪50g,合用當歸、白芍、熟地等,意在益氣生血,活血通脈。補腎重在強筋骨,故用川斷、杜仲、仙靈脾、懷牛膝、千年健等。肌肉跳動,為陰虛風動之象,故在應用枸杞子、白芍、生地、熟地滋陰養血的基礎上,加炙蜈蚣、炙僵蠶、炙全蝎、煅龍牡等潛陽息風鎮痙。在守法治療同治,配合馬錢子膠囊以緩圖之。前后用藥達半年之久,漸獲療效。

      【預后及轉歸】

      痿證的預后與病因、病程有關。外邪致痿,務必及時救治。多數早期急性病例,病情較輕淺,治療效果較好,功能較易恢復;內傷致病或慢性病例,病勢纏綿,病情遷延,漸至百節緩縱不收,臟氣損傷加重,大多沉痼難治。年老體衰發病者,預后較差。

      【預防與調護】

      避居濕地,防御外邪侵襲。若為水中作業或冒雨涉水,應及時更換濕衣,并飲服姜茶,祛寒濕,防御外邪侵襲。

      痿證病人常因肌肉無力,影響肢體功能活動,坐臥少動,氣血運行不暢,加重肌肉萎縮等癥狀。因此,應提倡病人進行適當鍛煉。

      重癥病人加強日常護理。對急性完全癱瘓者,應注意患肢保暖,并保持肢體在功能位,防止肢體攣縮和關節僵硬,有利于日后功能恢復。由于肌膚麻木,知覺障礙,在日常生活與護理中,應避免凍傷或燙傷。

      注意精神調養,生活應有規律,避免過勞。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油膩、辛辣。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亚洲高清免费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在线,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th id="rbyzp"></th>

          <rp id="rbyzp"><ruby id="rbyzp"></ruby></rp>
          <progress id="rbyzp"></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