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脖頸可謂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部位,但也是經常被病邪侵襲的部位。比如頸椎病就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疾病。對于頸椎病,西醫認為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部血管、神經、脊髓而產生一系列癥狀。
頸椎病主要以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為典型癥狀,當然嚴重者也可能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那么,中醫又是如何認為的呢?中醫認為頸椎病是由于肝腎虧虛,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積累性勞損,腠理空疏、氣血衰少、筋骨失于濡養,風寒濕邪侵入,痹阻經絡,氣滯血瘀所致。通常,頸椎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略高于女性,但現在頸椎病正在朝年輕化轉移。
頸椎病用中醫應該怎么治呢?按常規還是要按照辨證施治的思維來個性化診療。那么按照中醫的辨證思維,應該怎樣分型論治呢?通常,可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痹痛型、眩暈型、癱瘓型四大證型。下面就來逐一解說吧。
1.頸型
頸型頸椎病多由中年以后體質漸衰,肝腎氣虛引起,如兼有氣血虧虛或勞損、外傷等因素的,就會導致經筋松弛,椎間盤退化,骨刺形成等,從而出現頸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轉,頭痛等間斷發作等臨床表現。治療上應該采用舒筋活絡、散風止痛的原則,可選用舒筋湯(羌活,當歸,片姜黃,炙草,白術,海風藤,赤芍,生姜)加減。
2.痹痛型
痹痛型是十分常見的頸椎病證型之一,大多是由頸椎間盤退化、骨質增生致椎間孔變小,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再加上外感風寒及勞累引起的,臨床上常常會有一側肩臂疼痛,麻木、酸脹、無力等表現。在治療上應該采取宜溫經活血、散寒止痛的方法,選方用藥時,可采用桂枝葛根湯(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大棗、葛根)或蠲痹湯(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藤、桑枝、當歸、川芎、乳香、木香、甘草)加減。
3.眩暈型
在頸椎病中,尤其是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情況通常是由腎水虧損,肝陽上亢引起的,在臨床上會導致頭目眩暈,尤以位置性眩暈為特征,同時會伴發頭痛、頭重腳輕、惡心嘔吐、急躁易怒等癥狀,偶爾會有氣血俱弱、氣陷而突然暈厥跌倒的。在眩暈型的頸椎病患者中,又有幾個細分證型。
在治療上應該區別對待,如偏氣虛下陷的,應該采用補中益氣的療法,可以選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棗)加減。如偏痰瘀交阻的,治療上應當采用祛濕化痰、散瘀通絡的方法,可以選用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加減。如果屬于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的,應該采用滋水涵木,調和氣血的治療原則,可選用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或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加減。
4.癱瘓型
在頸椎病中,發展至癱瘓的,基本上是重癥了。一般而言,發展到這一步,大多是肝腎久虛,筋骨萎弱所致,在臨床上常表現為漸覺肢體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溫,肌肉萎縮。如果再加上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的話,那么癥狀將會加重,甚至出現肢體萎廢,二便失控的現象。在治療上應該采用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的法則,至于用什么方子,還是清代名醫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生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加減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