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足的調理要根據患者的相關臨床表現進行界定,要區分是氣虛為主還是血虛為主以及氣血虛弱的輕重程度和臨床上的相關兼夾癥狀決定調理時間的長短,相對來說病情輕一點的調理的時間就會短一點,病情重一點的,情況復雜的調理的時間可能就會長一點。
中醫講的「補血」是什么原理?
需要解釋補血,首先得從血這個概念說起
“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薪故軞馊≈?,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篇》),“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保ā睹t指掌》),“血”是指由水谷精微生化而來,運行于脈內的,通過氣的推動,流布周身具有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的一種營養物質。補血是一種治法,它對應的病理過程是血虛,所謂血虛是指,血的虧虛,而血液虧虛的原因有很多種,因此,補血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每一種對應了不同的血虛的證型,但總體而言,血液虧虛無非三者,生成減少、流失過多和血行不暢。生成減少,即所謂生化乏源,血來源于水谷精微,如果脾胃功能減退,那么水谷精微無法化生為血,自然生血無源,這時的治法往往時候健脾生血,另一種是久病大病,耗傷精氣,這時水谷精微也無法轉化成血,這屬于化血無源,治法往往是補肝腎,益精血。流失過多,主要體現在各種原因的失血,這種情況,治法往往是止血補血,血行不暢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其氣虛導致無法推動血液運行周身,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采用的補氣養血的治法,另一種就是有淤血導致血液無法運行,這時的治法一般是祛瘀養血。至于如何判斷,根據患者的情況,四診合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