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體的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這五臟對身體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生化和儲藏精、氣、血、津液和神的作用。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都可能會讓五臟受損,因此,體質也就會開始變得虛弱,人也就開始生病,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五臟應該怎樣養。
一、心屬火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動以養形,靜則養心”。但養形與養心兩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體康健,心情方能舒暢;而心情一旦舒暢,則更有利于形體的健美。喜靜則靜,喜動則動。動中思靜,靜中思動。唯有動靜結合,身心方能自如。倘若動靜失于常態,或者體形勞累,則會傷及心血;而勞心一旦過度,則血脈不能通暢,隨之形體也會感到疲乏。所以說,血脈的流通,要有“動”以養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靜”以養心。唯有動靜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脈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二、肝屬木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高興或不高興的事,以及被人贊揚或批評的事;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好聽或不好聽的話。被人寵著的時候,不要太興奮,否則會忘乎所以;而被人貶低的時候,也不要太喪氣,否則就沒有了志氣。尤其是切不可怒氣沖沖,因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傷人。所謂“怒氣傷肝”,怒會耗散肝血,助發肝陽上亢。而肝陽一旦上亢就會出現頭暈、目眩、失眠,甚至誘發中風等惡疾。若能做到寵辱不驚,肝氣則會舒條有序,神志隨之也就會安寧無恙。
三、脾屬土
飲食有節脾土安和《黃帝內經》上說:“飲食有節”是非常重要的長壽因素。胃主納谷,脾主運化,飲食有節,饑飽適宜,五谷才能化為氣血充養五臟六腑;反之飲食無有節制,過飽則傷肺,過饑則傷氣,過酸則傷筋,過咸則傷骨,過甜則傷血。特別是暴飲暴食,煙酒無度,則必然會傷及脾胃,而脾胃受傷,氣血津液則大量減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膽及大小腸)的安康,節制飲食為第一要素。
四、肺屬金
調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鐘,撞則鳴,風寒入,外撞鳴,虛勞損,內撞鳴?!边@是清代中醫名家陳修園對肺系疾病因素的總結,調息不當,外衛不固,風寒濕熱經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礙,就會誘發氣管炎、哮喘病等疾患。要使肺金得清,首先要調和氣息,氣息調和好了,肺金則自然安寧。中醫認為,肺為發聲之腑,說話過多,會傷及肺氣與肺陰,出現喑啞、咽痛、語怯等病患。所以說,保護肺腑,寡言少語與調息適度同樣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五、腎屬水
恬淡少欲腎水自足“五臟六腑之精氣皆藏于腎?!蹦I主精氣,主生殖及人的發育。人的性欲,不可過縱,亦不可閉欲,而應當是有情少欲。特別是人過中年,房事生活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相應減少。人的精氣神中,精是物質基礎,腎精充足了,方能有元氣,而元氣充沛了,才更有“神”。倘若整天沉醉于色情之中,腎精的過度外泄,必然會使臟腑功能衰竭,免疫能力下降,一旦物質基礎的“精”枯竭了,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說“恬淡少欲”當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順應四季調五臟
對現代人來說,健康是贏得一切的基石,如果失去了健康,擁有一切也是枉然,所以「養生風」正流行!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春季適合養肝,夏季應養心,秋老虎之時節應養脾,秋季應養肺,冬季應養腎,就是說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讓健康永遠跟隨著你!
七、影響五臟健康的因素
古代醫學中即認為,人體之所以會被疾病侵犯,不外乎有下列幾項因素,例如七情的內傷—忿怒、喜悅、憂思、悲傷、恐懼、驚嚇,飲食不節—如嗜食過酸、過苦、過甜、太辣、太咸的食物、食量不均衡以及不清潔的食物等,和外邪的侵犯—傳染疾病、寒冷的天氣、酷暑熱氣、悶濕的環境、干燥的氣候、瘟疫等等。隨著時空背景的轉換,雖然現代的物質條件比古代更進步了,可是生活中影響健康的因素,不外乎是以上種種的延伸,檢閱上班族的生活習慣,十之八九都會傷害五臟,莫不令人捏一把冷汗。
八、上班族五臟養生穴道與茶飲
除了要避免種種傷害五臟的生活習慣,上班族可以在午休時、下班后或睡前,任何零碎的時間,只需要5-10分鐘,用原子筆頓(尾)端按壓穴道,每個穴道一次按壓5秒,約按個10次,5-10分鐘后,再深呼吸喝口溫開水,就能舒通五臟之氣血;或是在家中煮好一鍋藥茶,用水壺攜帶一天份上班,在工作之余以藥茶保健五臟,不但健康百分百,還能提振精神,增加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