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往歷史來看,人類與此病毒可能要長期共存,但人體的適應進化能力是很強的,應該能逐步產生免疫,再輔之以遲早問世的疫苗,所以,既要重視,科學防控,又不能恐懼無措,目前看,國內早期防控措施及時有力,堪稱典范!給世界尤其歐美以極大的道德壓迫感,哈哈!但另一方面,近一兩個月過度防控的一些弊端逐漸顯現,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逐漸顯現,新的生活方式雖有好的一面,但要回歸正常,拉動消費,會很艱難!尤其心理影響,需引起足夠重視!絕大多數地區超70天無內部感染,堅決放開!將一部分精力集中到境外輸入防控上??纯床惋嫷忍檬骋呀浄砰_如此,也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其他的種種形式主義的防控,是為什么呢?至于那些無癥狀病毒攜帶者,重視、追蹤、研究好就行了。
呼吁近兩個月加強開放力度,與我自身毫無利益瓜葛,一定要有前瞻性。
衛健委公布目前接受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為1541例,如何看待這一數字?
要回答如何看待“無癥狀感染者”1541例的這個數字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無癥狀感染”,才能做到防控上的“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無癥狀感染”通常指沒有明顯的發熱乏力等臨床癥狀,但做病毒核酸檢測確呈陽性,這也反映了病毒的狡猾。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文章中指出: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者可能占到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60%,傳播病毒的能力并不弱,
這類隱性感染者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疫情大爆發。
張文宏教授近日也表示,“無癥狀感染者”是我國當前疫情防控階段下的重要監測目標,它很隱蔽,沒有臨床癥狀,核酸檢測卻呈陽性,具有傳染的可能性,而且傳播能力并不弱。
可以看出,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無癥狀感染者”可能會使疫情進入下一個爆發期。
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國政府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防控勝利,國內武漢主戰場的疫情傳播基本阻斷,英雄的武漢市整體已由高風險轉為低風險地區。但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大有失控的跡象。我國已將國內防控的重點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一定要鞏固好來之不易的防控成績。所以防控不是放松了,而是要做更強了。我國疫情防控采取的是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所以目前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主要是指已經過了潛伏期后的感染者,因為沒臨床癥狀,所以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攜帶病毒感染者,除非進行針對性的核酸檢測。
國家衛健委從4月1日起,在每日疫情通報中,開始公布無癥狀感染者的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這也說明國家對防控的“無死角”和把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第一位的思想。權威部門的發布也是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和知識的宣傳,有利于大家提高思想上的重視,不管怎么樣,建議無事不出門,出門戴口罩,無事不聚會,聚會戴口罩,保持距離,勤洗手。
了解“無癥狀感染者”來龍去脈后,我們就知道衛健委公布無癥狀感染1541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