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結果來判斷。
實際上,股骨頭壞死基本分型比較簡單,就是創傷性和非創傷性,根據患者病史即可判斷。病因方面,實際上也無甚特殊指出,最終還是要根據核磁共振或同位素掃描的結果,從股骨頭骨髓水腫病變情況來進行治療。
所以,實際上對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主要還是在分期上:
I期(超微結構變異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的承載系統中的骨小梁結構排列紊亂、斷裂,出現股骨頭邊緣毛糙,臨床上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輕微疼痛。
II期(有感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內部會出現小的囊變影,囊變區周圍的環區密度不均。骨小梁結構紊亂、稀疏或模糊。也可出現細小的塌陷,塌陷面積可在10-30%臨床伴有疼痛明顯、活動輕微受限等。
III期(壞死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形態改變,可出現邊緣不完整、蟲蝕狀或扁平等形狀,骨小梁部分結構消失,骨密度很不均勻,髖臼及股骨頭間隙增寬或變窄,也可有骨贅骨的形成,臨床表現疼痛、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縮短等。
IV期(致殘期)
股骨頭的形態、結構明顯改變,出現大面積不規則塌陷或變平,骨小梁結構變異。髖臼與股骨頭間隙消失等。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出現脫位或半脫位,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股骨頭壞死的三大主要癥狀是髖關節(單側或雙側)疼痛、跛行、功能障礙。
股骨頭發生缺血壞死時,因無菌性炎癥而導致其骨髓內壓增高和關節腔內壓增高,周圍組織和神經被牽拉擠壓而出現各種各樣的疼痛。早期即急性期以向后沿坐骨神經的放射痛,向前可出現沿股神經、內收肌的放射痛。此時在X線上可能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
中晚期以髖關節局部的隱痛、鈍痛、脹痛、針刺樣痛為主。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間歇時無任何癥狀,但間歇時長可達一年以上。行走活動后加重,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鈍痛或酸痛不適等,常向腹股溝區,大腿內側,臀后側和膝內側放射,并有該區麻木感,但時有找不到痛點。
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顒訒r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髖關節發出響聲甚至伴隨腿肚抽筋現象都是比較明顯的。